塌天之祸,板荡见忠奸——漫谈陕甘回变(2)
1. 惊涛骇浪,成于微澜之间
1.1 你劈我竹是吧
同治元年(1862)春,川滇农民军兰大顺部和太平军挺进陕西后,由于陕西清军多调往外地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省内防务空虚,于是陕西巡抚瑛棨求助于团练大臣张芾,命令各州县举办团练。渭南首富孝义镇人氏赵权中组建了十个团五千多人的团练,其中以沙苑团最为出名。该团协防西安东的刘峪口,由清一色的回民构成,上年曾在河南开封参与剿捻,因原雇主河南巡抚严树森平调到湖北任职,该团才被遣回原籍。
当时回汉矛盾十分激烈(见陕甘回变1),沙苑团备受赵权中手下的汉团排挤,也深受赵权中的戒备。因此该团军械不整,黄条不满,既没有火枪配备,长矛也做不到人手一支。不仅如此,长矛需要铁制的矛头,赵权中竟然连矛头都未给沙苑团配备,只能拿烧火棍上战场。客观上当时武器供应确实艰难,各县团练争相打造兵器,导致四处缺铁。但沙苑团是雇佣兵,武器应由赵权中供应,何况赵权中作为一地首富,并不是没有钱供应不起武器,甚至还把“饷银”已经涨到每人每天三百文,不要误会,单纯歧视而已。
沙苑团怀揣不满,背负着往日的种种挤兑,迎向前敌。1862年5月(此处与以下的日期均为农历),刚到与蓝田县交界的堠子镇,听闻太平军翻越秦岭到达尹家卫,武器精良人数众多,又听说从西安出阵满营战败,便朝天放两枪,对得起赵老爷的饷银就行了,随后哗散而走。这其中的一部分回勇(约数十人)逃亡时路过华州胜山(一作圣山)小张村,决定买竹子。原因也很明白,俺没武器啊,铁的用不了拿竹的平替一下。
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谁也不曾想,一场意外正悄悄来临。最开始,回勇同卖竹子的汉族主人谈妥价格后开始砍竹。随后,卖家的父亲返回家中,嫌弃竹子价钱卖低了,想要反悔。但他不责怪自己儿子不会做买卖,而是诬陷砍竹子的回勇偷竹子,双方发生了冲突。因打不过几个孔武有力的回勇,卖竹子父子敲响了专为防盗设置的鸣钟。结果,全村人都来抵御“盗贼”,将两个回勇打死,其余打成了重伤。
命案现场名唤瓜坡(华强:这个我熟,包熟的),正好离华州不远,回勇们即抬尸入城告状,向华州官府讨取公道。华州知府濮圭有意偏袒汉民,判决双方如果再打架,回民打死汉民一人需十人抵命,汉民打死回民一人则只需一人抵命。随后濮圭诬陷回勇暗中勾结太平军,回民忿忿不平便起来据理力争,在一些村庄回汉发生了械斗。25日,华阴团练血洗秦家村及周围的回民村庄。华州回民不堪凌辱,率先举起起义的大旗,渭河两岸回民热烈响应,陕甘回族起义爆发。
1.2 圣山伐竹的另一面
这看起来又是一次官逼民反、反抗压迫的起义。然而事情有点不太对劲。我了解圣山伐竹之后感觉很奇怪,这是一个很奇葩的故事,很多地方说不通,比如知府的判案、回勇买竹的逻辑。
第一,知府濮圭的判案咋一看很离谱,仔细一想更离谱了。按照汉人先打死两个回勇的说法,汉人在圣山伐竹上是理亏的,你还敢1:10抵命的判,在当时外有太平军逼近,内有回汉矛盾的情况下显然是闲脑袋多余。那么知府这么干有三种可能:1.他是铸币,不明事理,无脑偏袒汉民,恶心回民。2.这么判葫芦案另有隐情。3.这个故事不是真的。
首先排除第一点,能做到知府的人水平不会如此之低。针对第二点,我下面提供圣山伐竹的一些额外细节。话说判案后回勇受屈,衙门中有一个回民衙役名为秦英感到不忿,决定自告奋勇带人去渭南再告。到了渭南,秦英因常年当差,自然熟门熟路,径直击鼓鸣冤,将判决宣扬出去。5月21日,太平军兵锋抵达华州和渭南交界的堠子镇,渭南县令曹士鹤已经不顾上处理圣山伐竹事件,派出渭南汉民团练全力抵抗太平军,结果大败。23日渭南城破。随后渭南县六村九社因“洗回”传言与汉民发生大规模械斗,期间仓头镇回民借道太平军前来援助才打赢了汉村。25日华州团练在赤水镇与太平军交战,大败。华山团练到至华州,华山团练望见渭北起火,认为回民造反,回民间谍与太平军勾结,在麦田里缉拿了回民17人,诛杀于白泉铺。回民纷纷北渡渭水,汉民团练火烧已成空城的秦家寨和乜家滩,于是才爆发了回乱。
我放上原文,《华县县志》中记载:“自回族在圣山砍竹,州牧濮圭又右汉左回,堂谕云:‘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回伤汉民,一以十抵。’快班头秦英,回族也,忿忿下堂,谋变愈急。嗣后华山团长白祥生,合渭邑团长张映兰,缉诛回民十七人于麦田。诛回谍于白泉铺,回民纷纷北渡,秦家寨,也家滩焚烧一空,遂有回民大祸。”实际上华县县志这一段的内容是出自《壬戌华州回变记》。更详细的内容可以移步至陕西省文史资料库马长寿的华县调查记录。
可以看出,圣山伐竹发生时社会上就广有”洗回“ 的传言(这里面虚虚实实难以论说,具体传言内容可参考《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实录》),但能确定的是回汉小规模械斗应该是很普遍的,比如渭南县的六村九社械斗。五月初一日早晨,六村九社的回民听到钟声乱响,大家认为一定是汉人洗回回来了。于是大家联合起来,与汉村人马打仗。六村九社在渭南县城的西边,与渭河以北的仓头镇相距有一段长的路程。六村与仓头之间隔着渭南城以及其它许多汉人村落,这些城镇村落恰巧当时被长毛占了。六村九社起义,人少势孤,哪里抵当得住汉团的兵力,没有办法,只能派人到仓头镇请援。仓头回民知道,便派人来援。但是南下到此,必须经过长毛所盘踞的汉村。仓头镇人任武(记住这个,后面他很关键)前去向长毛借路,长毛居然答应,让路给回民过去,六村九社得到仓头派兵的援助,然后才打了胜仗。
这么敏感时刻,回民借道太平军去打汉民,太平军直接放行。另一方面,太平军为震慑反抗的农村团练,在渭南屠过村。啊这,回谍这事要说没有那很难解释啊asir。知府濮圭考虑到回民在蠢蠢欲动,城防要依仗汉人团练,自己身为满人无依无靠,又有咸丰六年云南杜文秀的前车之鉴(云南回变也是由回汉争端引起的),在判案上偏袒汉人,警告回民老实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是解释第二种可能,实际上还有第三种可能,这件事的事实不是这样的,这就涉及到回勇买竹的逻辑,一群逃亡的雇佣兵会老实花钱买东西,这似乎难合逻辑。据记载,圣山小张村“川多稻流之畦,富贵家苑囿之盛”。关中虽是个封闭的盆地,但是渭河南北生态水文差距也是挺大的,像华县,水是秦岭山上流下来的,可以种水稻,考虑到当时很好面子爱排场的西秦商人群体,圣山村肯定也是土豪居多,因为有剩余资源才会去种竹子,竹子在秦岭北麓长势着实不好,所以这些土豪在价格上反悔,占这点便宜可能性不大。其次,作为备受排挤且刚从隔壁省战场上溃散的逃兵,路过汉人村落会老老实实买竹本来就匪夷所思,正所谓“兵过如梳”,强抢竹子做军械也是很有可能的。这不是我胡乱猜测,存在一种说法是“回数十人强民竹为军械,民哄而逐之,毙其二人。”考虑到这一种可能,知府偏袒汉人也是可以预料的。
正所谓“三人成虎”,谣言说多了就成了真相。因此,我在这里花大篇幅去写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其用意就是能更清晰的了解这场大浩劫爆发的来龙去脉。起因绝不是所谓汉人先屠回,回民反抗起义这么浅薄单纯。从1862年陕西地方政府的种种作为来看,清廷面对可能爆发的回变,主要持妥协谈判的态度,最次也是安抚缓和,绝不会在太平军逼近西安之际激化矛盾。证据之一是渭南当地汉民士绅李发元与回民士绅马利在回民受屈之后出面议和,试图用谈判缓和正在进行的械斗,只是由于白泉铺诛杀十七名所谓“回谍”导致破裂。另一个证据是濮圭说的“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回伤汉民,一以十抵”只见于《壬戌华州回变记》,没有在其他文献中出现。这种说法可靠性不足,从逻辑上也难以站得住。华州境内的回民数量庞大,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对于身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濮尧本人而言,他不可能对里面的利害关系毫不知情。这更像是时人为了扩大事端杜撰出来的,比如那个班头秦英,或者其他好事者。
1.3 不重要的真相
圣山伐竹的相关材料不足,而且说法不一,其中是非曲直,难以论说(我说总座高见)。下面,我主观的提供一种我认为是现实发生的圣山伐竹事件的版本,注意是主观敖,不一定对也不保真,只是我认为比较合理的一种解释。
一伙从河南战场溃退下来的回民乡勇缺少兵械,路过陕西华州圣山小张村时打算找当地的农户买竹子制作长矛,与王姓农户商议后付了定金。但王农户的儿子可能出于买主是回民的缘故拒绝买卖,回勇们则直接殴打王农户父子并强行去砍竹。王农户随即鸣钟,叫村里人集合起来去打群架,双方开始大规模械斗。这伙回勇吃了客场作战的亏,被打死两人,其余逃到了秦家寨。
被打跑的回勇气不过,直接去华州知府告状,但知府濮圭正在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没心情管这些事,以“回民越界砍竹,其错在先”为由驳回回勇的诉求,并称“将砍竹者痛惩之”。不服判决的回勇们,旋即向户籍所在地的渭南县府发出了控诉。5月初渭南发生了六村九社械斗,回汉之间首次爆发冲突并有伤亡。仓头镇人任武成功向太平军借道,仓头镇回民跨过太平军控制区支援六村九社械斗的回民,打败了当地汉民村社。
此时太平军进展极快,半个月就从商洛入陕翻越秦岭。5月,太平军到达西安城南的尹家卫(今引镇),省城告急。渭南回民领袖洪兴、禹祥派人前往尹家卫与太平军取得了联系,一时间回民与太平军勾结,渭南有回谍的消息大量传播。5月中旬,太平军逼近渭南,那群不服判决的回勇也来渭南诉冤。“渭南邑令曹士鹤不准理,反以荷校辱之,由是回情怨沸”。此时,渭南出现了“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回伤汉民,一以十抵”以及”打死回民,不必经官“的说法。出于缓和局势的考虑,当地汉民乡绅李发元、回民乡绅马利在县政府撮合下进行议和,但此时华县汉民团练在白泉铺麦地里诛回谍十七人导致谈判破裂。
5月25日,华州城破,华州团练一路败走渭北。或是汉族乡勇中有无赖打算讹诈趁机打劫回民,或是出于“先除内应,再堵捻军”,总之华州团练杀入先前圣山伐竹的回勇逃去的秦家寨,大肆劫掠放火烧村。事后,团众怕受害回民报官治其罪,于是开始散布“陕不留回,天意灭回,必将回民歼除净尽,回房烧毁不留,各处见传单后助粮助兵,有不从者,仍以房杀戮为令”的谣言。受谣言鼓动,渭南、大荔团练及一部分暴民也纷纷“奉旨”屠洗回民。在团练武装的杀戮下,华州、华阴及渭南的回民北渡渭河,向渭北的回民聚居地仓头镇(属渭南县)、羌白堡(属大荔县)、王阁村(属大荔县)等地集中。在这种恐怖的黑暗森林氛围当中,投机者与亡命徒们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杀个痛快;反观回汉普通百姓,个个夜不更衣,几成惊弓之鸟,毫无应对之策。
与此同时,回民中也谣言四起,且愈发紧迫和“确凿”。华州回民逃至渭北回民聚居地沙苑(没错,就是圣山伐竹中那群回勇的兵源地)后传言“三州县(指华州、华阴、渭南)民传帖,约于三日齐发,将尽歼我族类”。孝义镇中赵家(就是赵权中家族)最富,经营川陕的盐场和盐井,是西秦商人群体。赵权中在回民中名声很差,有谣言传:赵权中在给父亲贺寿时特邀禹王村人看戏,结果回汉之间因琐事又起冲突,导致赵大怒,说出“三日之内杀光陕西境内的所有回民”的话。仓头镇的阿訇任武,一直以经商为生,来往于云南与陕西两地倒卖茶叶与特产。六年前云南杜文秀回变爆发,任武也参加了起事,失败后潜逃到仓头老家。此时,他与孝义镇的阿訇郝明堂已在做起事的准备,利用回族门宦制度(见陕甘回变1)快速聚集人马并连夜赶制武器,传言把羌白堡的铁都买完了。
25日,孝义镇赵家从四川运回的八十车镖银到了。当时,八女井村的村民正在犒劳乡勇团练,而隔壁的王阁村是个回村。任武潜伏到此地,煽动说八女井村犒劳乡勇是为了天黑清剿王阁村。在回民最易集中的聚居地沙苑地区,上层的组织,“洗回”的谣言,抢掠财富的贪欲,族群的对立,在任武与郝明堂的引诱下爆发。回民“积愤填胸,告诉无地,惟有背城一战,尚可偷生瞬息”,他们的反抗情绪被彻底点燃。于是,王阁村的村民决定先下手为强,对八女井村发起突袭。一时间,聚族戕者甚伙,随后叛军又占领了羌白镇和孝义镇,杀死团练首领赵权中。据回民传闻,回民挖开他的肚子,他的半个心已经化成水了。
顷刻间,大荔、渭南、华州率先爆发“回变”,“未经旬日,陕西各处回民俱行激变”。回变骤起。
2. 局势糜烂
2.1 彻底失控
1862年5月在阿訇郝明堂、任武的带领下,陕西“回变”于大荔、渭南、华州率先爆发。此时,关中防御空虚,西安城内清兵仅有三千余人。清廷陕西当局意识到事态的严重,遂责令陕西巡抚瑛棨妥善招抚,急派督办陕西团练大臣,曾任同治帝老师的张芾前往安抚回民。
6月2日,张芾率员从西安出发,亲往渭南等地“劝谕”安抚起事回民。6月5日,张芾携临潼知县缪树本、汉民士绅蒋若讷与回民士绅马百龄等数十人抵至临潼油坊街,仓头镇回民首领十余人前来就抚并申辩称回民“非敢为逆”,“所依拒之者实为本地乡团凌逼太甚”。张芾也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当时也表态:“汝等皆良民,惟欲得造衅者任老五(即任武)一人而已。”,就是只诛首恶任武,其余不究。但不料任武就在这些回民首领中,他闻言后立即返回仓头镇,集合数千人包围油坊街向张芾施压。这时有好事者大呼:“任老五不能交出。起事的不是任老五,还有有钱有面子的人,今有钱有面子者保得无事,拿无钱无面子的去顶命,此事实属不公,一个锅打破了,乱就乱到底!”于是张芾一行被逮捕,并将之押至仓头清真寺内。任武逼迫张芾上奏清廷“言回民未叛情形”并提出一系列满足其个人利益的要求,但见张芾“默然”,任武“心知不允”,恼羞成怒,以“不戕芾,无以坚众心”的借口将张芾及临潼知县缪树本、候补知县蒋若讷三人一并处死,并将他们的首级悬于河滩榆树上示众数日。
关于张芾被杀的经过与动机其实争议不算大。只有一说(《民族史研究著作选》,马长寿著):张芾一面讲和一面藏有“秦不留回”的帖子准备洗回,事情败露导致回民愤杀张芾,彻底发动暴乱。这其实是错误的,不仅是事实有误,从逻辑上也有问题,不符合清代官场运作规则。实际上,张芾出面调解回汉冲突时,朝廷即有指令:“高陵、临潼一带回汉构鲜,业经张芾带同汉回委员绅上前往开导,回民办道教化,各安生业,其滑南等县仍当持平办理,毋稍偏徇,汉回相安,方为妥善。将此由六百里各谕令知之。”既然调解目标是“汉回相安,方为妥善”,并将此使六百里内知晓,作为朝廷命官张芾又怎么敢,怎么能擅作主张而大开杀戒?更何况张芾只是丁忧官员,权力很有限,只能靠声望劝抚。最后,《民族史研究著作选》作者姓马,不多说了好吧,dddd。
因此事实大概率是任武看到众人均有投诚之意,大感慌张,于是他手写一行“秦不留回”的纸条,并藏在张芾轿中。之后假装无意间从轿中搜出纸条。原本还想投诚的叛匪顿时群情汹汹,集体哗变。张芾被众人押至渭河滩寸磔而死。随后任武又带人劫走赵家从西安运往渭南的43车饷银,正式反叛并向西安攻击。很快,清廷以“回民攻城戕官,劫留官绅,已属叛逆行为”为由,调遣大军入陕平叛。在官府的统筹指挥下,官军联合各地汉民乡团向回民聚居区发动了全面反击。
至此,同治“陕甘回变”全面爆发了。
2.2 关中告急
八女井村事件后,叛军在渭南地区四面爆发,其势如疾风骤雨。官府在蒲城县纠集壮丁万余人围剿叛军,但被击溃,随后平路、伏龙等地乡团被击败。随后回军南渡渭水,横扫了华州地区的团练武装。进入6月,张芾被杀后,叛军“反意已决”,非但最先发难的大荔、华州、渭南的叛军进展迅速,临潼、高陵、长安、咸阳、咸宁、三原、径阳等县的回民也纷纷叛乱响应,西安、同州、凤翔三府告急。因回民尚武,有家藏兵器的习惯,“回变”爆发后,回民的队伍“旗帜枪炮马队,无一不备”。任武、郝明堂、禹得彦等部叛军活动在渭河以北,以同州(大荔县)白镇、王阁村、渭南的仓渡镇乔店、孝义、同华交界的乜家滩等为据点;马生彦白彦虎等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关中中部,以渭河以北的渭城、苏家沟等处为据点孙玉宝率领起义军活动于渭河之南及西安城郊;杨生宽、崔伟、陈林等以凤翔东关、古城,大柳村以及白吉原等为据点,活动于关中西部。为了统一步调,在起事之初即组建了十八大营,上面说的那些头头脑脑,人称“十八路回营元帅”,正可谓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
“回变”爆发最初,各支回民武装并未直接攻打清廷各地方政权及省城,而是着力于攻略城池周边的村庄堡寨,对驻防清兵也采取回避态度。随着事变的扩大,回军开始向陕西主要城市发动进攻。在陕西“回变”中,斗争最激烈战况最胶着的回军与清军之间围绕同州、西安、凤翔三府的争夺。
同州府(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是陕西东部重镇,向东控制陕西东部门户关,是连接东西交通的要冲;向西与省城西安互成掎角之势。回军为孤立省会西安,并切断陕西与东部的联系,集结径阳、三原、高陵等县的回军向同州一带进发。到6月17日,数万回军在同州府城外汇合,将同州城团团围住,并攻略周边县城村庄。此时,同州知府朱元庆和臬司刘鸿恩手中只有百余名驻防营兵及数百衙属兵丁,他们又征集全城丁壮,死守城池。由于各路回军没有统一的指挥及攻城器械,攻城八昼夜而不克。见久攻不克,回军集中主力转攻省城西安,回军小股部队对同州的围攻时断时续,同州府城到东部朝邑县城之间长期成为回军的阵地,直到多隆阿入陕才有转机。
回军行至蓝田县时,遇到从西安出发东拼西凑平叛的官军,总共六百个八旗兵,由潼关协领图克唐阿、镶黄旗蒙古佐领讷勒、镶黄旗汉军佐领霍春三人统领。回军没啥好说的,直接将其包围,并派出骑兵集体冲锋,八旗兵虽居劣势,但仍结成方阵自保,向叛军连环射击。无奈火力不足,被叛军突破中央。图克唐阿骁勇善战,力战叛军。回军元帅白彦虎(没错,就是那个白彦虎,就在前面说的十八元帅之一)立即调集千人围攻。图克唐阿左冲右突,身中三矛,仍鏖战不休。后被一贼兵以长矛刺中腹部,轰然落马。讷勒、霍春二人已突破重围,见大哥身亡,悲鸣长嘶,策马反身杀入敌阵欲救图克唐阿。结果陷入包围,力竭战死。随后回军主力继续向西安挺进。
西安城是第一个被回军盯上的大城,对它的围攻也是最猛烈的。5月,梅锦堂、石仓所部团练武装洗西安城西南回民村落,激起当地回民极大愤怒,“杀回有赏无罪”等谣言四起,省城局势空前紧张。此后一个月,当地起事的回军与汉人团练在西安城郊激战,互有胜负。直到六月底,马生彦、白彦虎带领回军主力兵临西安东关,西安总兵阎丕敏出城迎战。白彦虎声东击西,佯攻东关,实则率主力猛扑西关金胜寺的汉人团练领袖梅锦棠。清军中计东调,导致梅锦棠面对十倍于己的兵力,金胜寺寺门紧闭,命令团练登上庙墙施放火枪火炮。白彦虎正面强攻不下,分兵绕至庙后抛掷火把及燃烧瓶。金胜寺顿时被大火烧毁,团练士气大挫。回军骑兵趁机冲击团练阵列,后面火炮频频发射,团练败退。最终,陕甘提督马德昭手持长矛从侧翼杀出,突围回西安城。梅锦棠、石仓趁乱逃离,不知所踪,官绅为之胆落。金胜寺一战使回军控制了西安城郊大部分地区。此战后,回军在省城外十余里到百余里的空间积极建立据点,控制村隘,封锁交通,开始了对西安城的围困。
到7月初,西安被困2月余,城内米面盐炭等日常必需品日益紧张,再加上四方前来避难的人,省城内越发困难。2日,陕西巡抚瑛棨派人往草滩运输盐炭,由清军悍将提督马德昭亲自率兵护送。9日,马德昭部在草滩遭回军阻截,押运物资损失惨重,12日,因上次遭袭,所运物资甚少,马德昭再次准备前往运输时,其在省城北关军营又遭大股回军袭击,马德昭久战不能胜,瑛棨又调总兵阎丕敏、提督孔广顺率军往北关支援。与回军在北关发生激战,至13日,清军损失惨重,而回军得到周边回民增援,越聚越众。清军不敌,在城内守军火器掩护之下方退回城中。回军又转攻西安城外清军重要据点六村堡,21日,六堡村被回军攻克。此时,西安城外唯一向外联系的据点被回军攻占,西安邮政不同、物资日紧,陷入回军严密封锁之中,关中告急。
2.3 招笑败保
回变不断扩大,清政府在陕甘的统治摇摇欲坠。为挽回危局,清政府早在1862年6月12日就下令调正在与太平天国作战的清军名将多隆阿进陕。但多隆阿军队赴陕途中在湖北随州、枣阳一带被扶王陈德才部太平军与捻军姜台凌部所阻。清廷又临时改以胜保为钦差大臣,率军进陕剿灭回军。
这位更是重量级,胜保,满族镶白旗人,一个酒囊饭袋。早年是国子监祭酒,转翰林,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他帮办江北大营军务,被太平军来回痛扁。后来成了钦差,带了1万多清军包围630个太平军超人驻守的高唐县城,围攻了十个月,整出无数烂活,愣是一点进展都没有,把城内太平军自信都打出来了。咸丰见状直接让他滚到新疆吃沙子,三年后被重新启用,赴淮北镇压捻军,依然屡屡战败,从而打通任督二脉,主打招抚,招降了苗沛霖等地头蛇。后来因赴河南“剿匪”不力,被迫弃武从文,当了光禄寺卿。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胜保奉命在通州八里桥驻防,战败负伤。屡战屡败的胜保,江湖人送雅号“败保”。就这么个饭桶,因为胜保时任兵部侍郎,并招降了黑旗军宋景诗,成了京津附近手握重兵的人物,在辛酉政变中站队成功。然而boss慈禧对他并不感冒,对他的拥立之功没啥表示,直接打发胜保出去剿匪了。1862年6月,胜保刚刚用苗沛霖诱杀英王陈玉成,清廷的旨意就到了,命他入陕督办军务,镇压回变。
胜保所部基本由投降的捻军组成,号称一万多,实际也就有个几千人,战斗力军纪均差。接到命令后胜保又迟了一个月直到1862年8月才入陕,距离回变爆发都三个月了。为什么胜保这么墨迹,这里面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胜保所部,宋景诗苗沛霖之流朝三暮四反复无常,个个都是吕奉先在世。胜保在辛酉政变踩中风口,变得狂妄自大,结果慈禧抛弃了他,曾国藩上市了,他和他收购的那些捻军成了不良资产。不仅胜保自己感觉要失宠,他的那些招降的捻军头子也嗅到了翻船的气味。因此,这些人一路拖拖拉拉,出工不出力,甚至刚进入潼关,宋景诗就率部跑路了。苗沛霖倒是想入陕,可慈禧哪敢让这位爷进来,嫌陕西不够乱吗(具体这个苗是个什么货色,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
这下胜保抓瞎了,他最擅长的是赶风口,讲概念,并不是实际操作,如果真要硬碰硬的打仗,那他就完全手足无措了,特别是没有了勉强能打的宋景诗部队的配合,他饭桶的本色就会暴露无遗。最终“败保”同志也不负众望,与回军作战八战八败,尤其是9月20日的西安东关战役及11月初在同州府城外的战役,致使清军损失惨重。胜保拼了老命爬进了西安城,此后无论回军如何叫骂,胜保都龟缩城中不敢出战。慈禧对胜保的无能大为恼火,在次年西安城解围后第一时间锁拿胜保入京,革职查办,最后以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的罪名赐死,结束了搞笑又饭桶的一生。
凤翔府是关中西部重镇,“回变”很快也波及到了这里。8月27日,渭南回军成员郭克裕进入凤翔城刺探情报被捕,后在回族役的力保下释放。但当地回民对此依然愤怒不已,加之此间谣言流行,凤翔一带回民齐集东关麻家崖,准备起事。28日,回众拥崔伟为领袖,在东关马家巷口放火起事。聚众围攻凤翔城,并夺取其东关。九月二日及二十五日,凤翔知府张兆栋向后两次集结城防及团练武装向回军发动反攻,但均被击退。10月底,张兆栋又调集凤翔兵勇会同按察使毛方伯所率团练,组成一支3000多人的军队向凤翔城外回军最重要据点古城发动反攻,至11月4日,官军被全线击溃。此后,凤翔城内再无力发动反攻,“郡城势成孤悬”。至陕西回军转入甘肃,凤翔城被回军围困长达16 个月。
回军虽然无法攻克府城,但府城的兵也无法出城救援。在围困陕西这三座重要府城的同时,回军又分兵向关中各地发动进攻,到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关中地区除省城西安及同州、凤翔府城之外,几乎所有地方都被回军控制。与此同时,甘肃等地也相继爆发”回变“,而且甘肃与新疆等地的伊斯兰教与回族,无论是人数还是实力都远强于更接近内地的陕西,因此这些地方几乎是第一时间沦陷,与清政府断开连接了。
此外,同时进入陕西的还有太平军陈德才部,西捻军所部,清廷基本上处于政令不出潼关的状态。真是应了牢蒋的那句话了: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3. 旋起旋灭
3.1 多隆阿入陕
多隆阿,达斡尔族,清代隶属满洲正白旗,擅长指挥马队,在同治中兴时期和湘军第一名将鲍超齐名而过之,有多龙鲍虎之誉。多隆阿起初是胜保的部下,击溃过太平军北伐,最后跟随胡林翼转战武汉,黄州,黄梅,直到收复湖南全境。1860年参与收复太糊,1861年多次击败太平军,攻占安庆,次年攻占合肥。直到1862年5月回变爆发,多隆阿正准备渡江支援曾国荃,围攻天京。多隆阿收到平叛命令后北上,在随枣一带被陈德才部阻拦,所以清廷才紧急让胜保入陕顶一会,没想到胜保一拉到底,在西安城当王八。多隆阿转战麻城、商南,在1862年9月击败陈德才部,直到12月才清理完残敌进入陕西。此时的多隆阿不仅要镇压回变,还多了一项任务:进入西安捉拿前领导胜保。
多隆阿善用马队,主打兵贵神速。此时,陕西甘肃几乎全境沦陷,全是满满的战争迷雾。早在11月,多隆阿麾下的穆图善就带骑兵抢先进入潼关,雷正绾,陶茂林分路挺进,他率曹克忠等步兵和辎重大队随后跟进。穆图善入陕后,看到的景象宛如人间地狱,满目生灵涂炭,村庄道路全是死尸。这让多部士兵义愤填膺,士气大增,不顾长途奔袭的疲劳。当晚就悄悄出城突袭城外围城的回军。夜战,又是出其不意,回军大乱一哄而散,穆图善所部斩杀甚多。首战告捷,穆图善乘胜追击兵至同州,再次击溃聚集起来的回军,多隆阿的后续部队也陆续赶到。两战两捷,多隆阿的部队成功进入关中。
白彦虎,任五,郝明堂等十八营叛乱首领知道,真正的敌人来了。大量分散在关中各处的回军开始集结,总计二十多万人,沿着渭河边的王阁村,羌白镇一带,修筑了密集的堡垒,部署了大量自制的土炮,抬枪,又挖下了深壕沟。多隆阿所部仅一万余人,但长期与太平军作战,多装备新式洋枪洋炮,战斗力较强。多隆阿审察全局,认为陕西回军气势正旺,清军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失去主动权,得步步为营,逐层推进。毕竟他就是来给胜保擦屁股的,他要是再败了,那可就没人救他了。因此多隆阿并没有急于发起进攻,两军隔渭水对峙。期间多次移营向王阁村和羌白镇进剿,回军中有人屡次乞求就抚,多隆阿严词斥责,绝不接受投降。
多隆阿的想法也许很好,但时间已经不站在他这一边了。几个月前被他击败的扶王陈德才从湖北翻山进入陕西汉中地界攻城略地,陕西巡抚瑛棨在这个时候,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开始不停的向朝廷上奏章,指责多隆阿进军缓慢,没有及时的分兵四处救援,所以才导致他派出去解围的军队纷纷失利。无奈之下,多隆阿让部下陶茂林带着3500人去解围其他城市,自己所部只剩下了8000人。汉中的局势只能找四川总督骆秉章求援。陕西局势进一步的恶化与胜保的结局无不提醒多隆阿,他没有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空间,他需要的是一战定乾坤的歼灭战。
3.2 大荔之战
时间来到了1863年2月,准备良久的多隆阿结束了与回族叛军在渭水的对峙,兵分两路向王阁村进攻。多隆阿部队装备有英制12磅阿姆斯特朗前膛炮,性能远强于回军自制的土炮,回军被打的节节败退,多部迅速推进挖土填壕,推到土墙,最终占领了王阁村。回军拖家带口溃逃到隔壁的羌白镇。
多隆阿很不满意,尽管他拿下了据点,但回军没杀几个,全逃了,而且自己这边军需弹药消耗甚多,这么打下去自己的后勤要出问题,不用回军进攻自己就垮了。因此绝不能给回军喘息的机会,以雷霆之势继续进攻。次日,多隆阿率部进攻羌白镇,回军头头们自持人多,打算引多隆阿进入镇中 ,在突袭后方的王阁村,重新挖开壕沟,包围清军。多隆阿看出了回军的意图,清军假装进攻羌白镇没有进展,佯装撤退回营。回军大喜,输了这么多把,总算能赢一把大的翻盘了,于是大量穆斯林骑兵尾随清军而来,直扑清军大营。
大股回军刚刚越过壕沟,清军营门大开,早已埋伏好的30门霰弹大炮对着叛军猛烈轰击。霰弹炮是欧洲人发明对付骑兵冲锋的,大炮打出去的是很多的铅丸,天女散花一样高速喷射,打在骑兵或家马身上就一个个血窟窿,回军在炮火面前纷纷倒地。即使咬牙冲到离阵线200米的地方,正面的米尼步枪开始密集射击,每一轮齐射都有成片的马队倒下。然而这些阿訇们确实士气高昂,硬是顶着巨大的伤亡冲到大营门口,可惜门口摆了20米宽的铁蒺藜防御带,后面的骑兵看见了这些铁蒺藜,纷纷本能拉住了马,但这一下所有的骑兵都挤成了一堆,就这么一犹豫,回军就彻底的失败了,密集的炮弹枪弹,摧毁了他们往前冲的勇气。这时候回军头头已经意识到要败,急忙想撤回羌白镇,但穆图善部早早绕到叛军后侧,向其开火,叛军腹背受敌,尸横遍地,再加上天色昏暗,自相践踏,死伤枕籍。漫天的小白帽就像退潮的浪花一样,迅速的散去,露出了遍布田野的人马尸体,多隆阿的阵线纹丝不动,只有子弹和炮弹依然在追击他们。
回军将领洪兴阵亡,回变爆发罪魁之一的任武匆忙逃回羌白镇,立刻收拾细软跑路。这激怒了大量本不想造反但被这个家伙裹挟的穆斯林们,他们爆发了内讧,混乱中一刀将任武砍死在马下。羌白镇附近几十万回民死的死逃的逃,争先恐后得推搡,又被穆图善的骑兵来回冲击,据后来幸存的穆斯林回忆,大约7-8万穆斯林在逃跑的途中被杀。大荔县的王阁羌白一仗以后,西安以东的地区,所有的穆斯林都放弃了家园,开始向西安以西逃跑,大部分早期的十八营首领,都在这一战中被杀死,但是白彦虎,郝明堂和禹得彦成却成功的逃跑了。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白彦虎,这个B一肚子坏水,回变起事他就是发起人之一,一直打满了全场,败仗没少吃,但居然混了个自然死亡。白彦虎有两个本事,第一,就是打败仗的时候,他总能找到正确的逃跑方向,所以不论败得多惨,他总能成功保命。第二,无论败得多惨,他在逃跑的过程中,总能把队伍收拢起来,带着大家一起跑,而且总能跑得出去,跟着他的人总是损失最少的,然后跑着跑着,他就又恢复了战斗力。看起来很像丐版刘邦,实际上这两个技能很厉害,不亚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与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多隆阿的军队涌入了姜白镇以后,财宝之多惊呆了众人,这些全都是无数被杀害的汉人的终身积蓄,每一两银子上都涂满了鲜血。所有的士兵都发了大财,雷正绾的手下在一个地窖里找到了30万两白银,由于数目太大,他不敢私吞,只好报告多隆阿。其他人陆陆续续又发现了装有十多万两到数万两白银的地窖,还有人发现了装满女人首饰的地窖,数目多的令人发指。
大荔之战彻底解了同州之围,让清廷在关中东部彻底打开局面。3月,多隆阿乘胜追击,占领庞谷庄、乔店、孝义镇等回军重要村镇。期间多次击溃回军,每占一村便屠洗回民,杀的尸山血海。
3.3 秋风扫落叶
继大荔战胜回军后,多隆阿所部接连收复回军占领的城镇,一路摧枯拉朽,接连胜利。多隆阿以西安为中心点,把整个关中划分为东西两路战区,东路战区从潼关到西安由多隆阿亲自负责,西路战区从西安至凤翔是由雷正绾负责,多隆阿吸取胜保剿匪,越剿越多的教训,采取了步步为营,更番层递移进的滚营法战术,取得空前胜利。1863年4月,多部与回军在仓头镇鏖战,至5月占领仓头,继续向西安进军。关中各地的汉人团练跟随着清军收复失地,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报复,十余万叛军几乎没留活口。
白彦虎要说也是一个奇人,只身逃出了羌白镇以后,又躲过了穆图善的骑兵和汉团的追杀,沿途把大家都收拢了起来,突出包围圈以后,数一数人头,有2万多能战的骑兵。接着白彦虎又遇到了一股前来增援他们的陕西西面的穆斯林骑兵,双方合兵一处,又有了五六万能战之众,驻守在临潼,在附近的零口要冲修筑坚垒五座阻挡清军。只可惜常败将军白彦虎这场也没让大伙失望,白刃战枪战夜战轮番跟清军较量,被来回吊打,伤亡甚多,不得已向北败退到洛河边的交口镇(在黄帝陵附近,今延安交口河镇)。顾名思义,这里是陕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多隆阿此时身患腹泻与坐疮,派提督赵既发与穆图善第一时间前去驻扎,两方又是一场会战爆发。
这一次回军郝明堂示弱佯退,在清军行军时,依托地形用优势兵力再次冲击,清军游击将军朱希广上当出击,结果军队被分割成两段,各自为战,前后照应不得,逐渐抵挡不过,只得慢慢后退。数路回军四面围攻,“驰突阵下,喊杀声终夜不绝”,清军死伤惨重,朱希广被回军击中阵亡,赵既发率队往援也陷入重重包围,回军乘胜围逼清军营垒,清军全力突围,副将关行庄、刘联升等人阵亡。多隆阿得知交口失败的消息后,带着重病的身体乘轿率后队 2000 多人兵分三路冒雨过河增援,回军有人发现多隆阿亲至,大呼:“多隆阿来了!”回军现在听不得这个死神的名字,正在冲锋的穆斯林骑兵也赶紧调转马头逃窜,赵即发的部队本来已经绝望了,这时忽然振奋起来,立刻爆发将围困赵既发的叛军击溃,叛军不敌,向西退走,生擒叛军数百名,内有马阿浑,其供称:“逆众系由西路纠和而来”。不久赵既发因伤重去世,交口之战的失利也是多隆阿入陕最大的一场战败。
除了交口之战先败后胜,多隆阿在陕西基本是连战连捷。西安城在1862年5月就被回军围攻,在甘肃提督马德昭的带领下死守各处城门,与回军在西北城关反复激战,死伤数百,依然城门不失。特别是1863年5月,多隆阿攻占仓头镇之后,回军集体西撤到西安附近,开始疯狂围攻。随后几个月,叛军先后15次围攻西安,多则数万人,少也数千人,妄图占据西安,负隅顽抗。马德昭死守西安,就这样硬挺了一年有余,终于等到了多隆阿。1863年9月,多隆阿部由渭南经临潼向西安郊区回军重镇沙河进军。沙河一战剿灭了近2万回军,战果超过了大荔之战(大荔之战官方记载消灭一万多回军,剩余死伤不在战役期间)。9月10日,多隆阿兵锋进至东路叛军最后的据点灞河,双方鏖战数时,叛军被逼退至灞河边,老弱妇女千余车,皆投河而死,积尸灞水为之不流,一年有余的西安之围遂解。
多隆阿进入西安后,城内富绅踊跃犒劳清军,回民街的大回绅马百岭更是带头捐出自己全部家当,白银十余万两。多隆阿首先做的就是先整顿职场,陕西巡抚瑛棨玩忽职守,直接被革职拿下,甘肃提督马德昭直接“坐守省城,不援同蒲”降职为总兵,陕西之前那些消极不配合多隆阿作战的官员也都被多隆阿清算。这里面有些像瑛棨之类革职合情合理,但像马德昭这类立大功的人被降职则纯属是与多隆阿合不来。慈禧对多隆阿也是从善如流,陕西官员大换血,纷纷换成了多隆阿的自己人。毕竟自己人好办事嘛,谁叫多隆阿能打,这点道理慈禧还是懂的。
多隆阿进入西安城后又分兵攻下回军控制的高陵、三原、径阳等地。至此,关中东部地区的回军基本被肃清。
3.4 意外身亡
虽然在多隆阿入陕后,陕西的战局得以扭转,但是此时回军在陕西依然有较为强大的实力,依然控制着西安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其主力正在向咸阳渭城一带集结。这时的陕甘形式对回军也是极为有利的。这一时期,正好是太平军第二次入陕作战高潮期,同治元年(1862年)十一月底,陈得才所部太平军再次进入陕西南部;至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太平军攻略陕南大部分地区,并大举进攻陕南中心汉中。川、滇农民军蓝大顺部也占领了周至。但是由于大部分回军拒绝与汉族反清武装合作,甚至一些回军队还与汉族反清武装发生了冲突,致使其丧失了合围西安、夺取省府的良机。而后在清廷招抚政策的影响下以孙玉宝为首的一大批回军首领向清军投降就抚,甚至“乞抚”。这严重削弱了陕西回军的力量,致使其军心涣散。
然而另一面,清军的战斗力也在快速下降。由于多隆阿的兵源大部分来自关外和湖北,陕西干燥的气候导致部队大面积水土不服,而且战场上大量尸体没人收敛,腐烂生毒,井水也被叛军投毒,味苦气浊,清军内部开始爆发严重瘟疫,部队“十病四五”,连多隆阿自己都“腹泻疮生”,不能骑马。朝廷也没办法,清军在陕西的主要兵力只有多隆阿, 所以多隆阿只得乘坐轿子四处察看敌情,不光孤军奋战,还要不断分兵应对,导致部队疲惫不堪,人数大幅减少,战斗力大量减低,局面变得艰危苦战,他决定对西府叛军速战速决。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多隆阿率2万人向西进攻回军经营许久的重镇渭城。此战清回激战良久,多隆阿利用投清回军将领在渭城中的煽动和破坏,趁夜色攻克了渭城。渭城战役失败后,西安一带的回军残部向西退却,与崔伟所部回军回合。随后多隆阿派总兵陶茂林率军3500 人驰援凤翔,凤翔府已被叛军围困长达 16 个月之久,叛军攻城 60 余次,大小 50 余战,陶茂林与城勇内外夹攻十余万叛军,清军攻破石垒, 又攻陷东关,凤翔城围始解。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盘踞凤翔一带的回军未能与清廷就招抚政策达成一致,遂继续向西撤退,经礼泉、乾县、邠县,撤退至陕甘交界的董志原,在此整编为十八大营。之后回军北路经乾州进入平凉,南路经陇县进入秦州,甘肃各地回人也纷起响应,莫不揭竿而起,绵延地方数千里,宁夏府及其灵州相继失陷。
此时,陕西境内的回乱已基本平息,多隆阿着手下一步镇压计划,命令雷正绾,陶茂林,曹克忠,分兵三路,进攻甘肃宁夏。在进军甘肃之前,陕西还残留着太平军扶王陈德才踞守的汉中以及文王蓝大顺等率领的李、蓝起义部队占领著陕西盩厔(今周至)。多隆阿决定兵分三路速战速决进入甘肃,左路主帅是雷正绾,剿灭邠州叛军,然后进驻甘肃灵台,右路主帅是曹克忠,击破白吉原叛军,然后移军甘肃原上,自己则为了解除西征时的后顾之忧,亲率马步10营向盩厔发起攻击。
盩厔城下,清军各营开始擂鼓攻城,叛军在生死存亡之际也做了充分准备。多隆阿褪去上衣登上炮台,亲自擂鼓助威,清军闻鼓再次冲锋攻城,叛军神射手见多隆阿目标突出,遂向其射击,多隆阿头眼被击中,重伤倒地。清军集训进攻,叛军支持不住开始溃散,被清军大部截杀于城内,逃跑者又被达斡尔骑兵追杀,击毙头目数十名。蓝大顺从盩厔溃败返回陕南,在汉阴县被当地团练袭杀。
多隆阿则攻打整屋的战役中身中流弹,当晚就卒于营中,被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衔。但陕西“回变”的高潮已被镇压下去,此后陕西回军主力主要在甘肃活动,虽时有返陕作战,但再也没有之前的规模。可以说陕甘回变的第一阶段结束,陕西初步平定,清廷度过了起初疾风骤雨的阶段,但由于多隆阿的意外阵亡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这场战争变得遥遥无期、漫长和异常的残酷。
小张短评
我们本期主要讲的是陕甘回变中的陕西部分,其实同期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也爆发了回乱,而且实力更强更顽固、更狡猾难缠、对后世影响也更为深远,这就得放在后面讲述了。
其实我在讲述的时候省略了很多细节,也有很多诸如政治博弈、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后勤补给等地方我没有提及,只能讲个大致轮廓。没办法,我既不是这方面专业的学者,也不想当大批次搬运工,事无巨细的写信史我干不了。写这些的原因无外乎满足自己的爱好,给自己解惑并留痕,顺便要是能帮助到其他人那再好不过。
这次短评我们先不苦大仇深了,就单纯简单吐槽这里面的人物,后面有的是机会苦大仇深。
首先是胜保。这个哥们其实要详细说也有点复杂,正文里面有点脸谱化了。他只能说是没有军事能力,但拉大旗扯虎皮的能力还是有的,有点像明末的熊文灿,都是主打招抚,结果招了一堆瘟神最后把自己愉悦抬走。胜保招降的宋景诗后来出走山东复叛清廷,在曹州大败清军,击毙僧格林沁。没错,那个号称帝国柱石的僧王众所周知是被捻子打死的,就是宋景诗的黑旗军。胜保招降的另一个人——苗沛霖,更是重量级,在清朝、太平天国、捻军反复周旋,最后在皖北成为一方军阀为祸多年,人厌狗嫌。后来胜保最后噶了,苗也是出了大力的。当然,胜保的死更多还是政治斗争的原因,清廷对单纯打败仗的将领容忍度可比崇祯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其次是多隆阿。这哥们的名声大致有民族英雄与屠夫两种形象。一方面,他被汉族人当作了救星,大恩人,在陕西各地,尤其是关中平原一带,到处都有多隆阿的祠堂,数量多达几十处,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才被全部摧毁,这一点,后来的其他将领,即使左宗棠也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另一方面,在西北穆斯林和后来一些思维僵化的史学家眼里,多隆阿是不折不扣的刽子手,魔鬼的代言人,由于他拒绝招抚穆斯林,迫使所有叛乱的穆斯林,只能面临逃跑和战死这两条出路,最后导致陕西境内,除了西安城以外,其他地方再也没有穆斯林的踪影,长达几十年,一直到抗战以后,穆斯林才陆陆续续,再次出现在陕西各地。
此外,另一个对多隆阿评价不利的原因是他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尽管不像曾剃头那样离谱,但他作为几乎打满全场的湘军将领,多手上的血债也不少,而太平天国因为反帝反封建的原因被树立为偏正面的形象,因此湘军淮军这帮人或多或少都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特别是掺杂了众多帝国主义势力和宗教的干涉,让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难以定性。这一点,多隆阿乃至后来的左宗棠都受到了影响,左宗棠重点强调陕甘回乱的最后阶段,即收复新疆(因为这主要是跟外国势力勾结,定性为维护国家统一很合理),对其平定太平天国与回变前中期的作为则不做宣传。至于多隆阿则隐身在历史长河中了,能不提就不提,民族团结要紧doge。同理还有捻军,也因为类似的原因很少被提及。
还有一个人物,白彦虎。这个人也是评价两级分化严重,一部分人称其为真正的反封建勇士,百折不回的民族英雄,东干族之父;另一部分人则称其为民族败类,叛国卖国者。我在这里先不做评价,这个B还不像多隆阿已经下线了,他的戏份后面还很多,大活还在后面。不过白彦虎的跑路技能让我想到钢4如果有他,那技能一定是魅力非凡(陆军组织度恢复+10%),组织至上(增援率+2%)。
好了,短评也不短了,我们下期见。
参考文献
[1] 潘登.清同治“陕甘回变”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16.
[2] 符晓洁.同治陕甘“回变”消极影响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 张强.多隆阿与湘军战局[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 李恩涵.同治年间陕甘回民事变中的主要战役[J].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1978年第七期,95-124.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124.pdf
[5] 罗马主义.晚晴沧海事 https://wqchs.cn/
[6] 吴晓军.生态与社会失衡:近代甘肃回民起义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05):131-133.DOI:10.14154/j.cnki.qss.2006.05.034.
[7] 谢俊美.人地相宜民族和谐——关于近代西北回民起义原因的历史思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07):5-10.
[8] 马建春,徐虹,“清末西人笔下的咸同回民起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
[9] 何生海,董知珍,“以史为鉴,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同治年间西北回族起义为例”,《甘肃民族研究》2011年第四期